针线藏礼,衣冠载道,汉服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穿汉服不仅是年轻人对传统的时尚解码,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认领。10月10日,宿州二中广播站周五校园访谈栏目特邀我校蕲韵汉服社的三位嘉宾:高二(1)班的陆昕妤,高二(24)班的陈宇涵以及高二(37)班的李冰玉,分享社团研究汉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故事。

蕲韵汉服社嘉宾及社团文创作品
宗旨与理念: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陆昕妤介绍,蕲韵汉服社由我校语文组任潇洁老师于2017年创建,2022年薛莉莉与任健老师也加入社团并担任指导老师。八年来,社团一直秉持“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文化理念,坚持践行“以汉服为载体,积极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宿州别称“蕲城”,“蕲韵”中“蕲”是宿州的简称,“韵”则是取“气韵,风度”之意,社团以“蕲韵”为名,是希望社员们借助研究汉服体味并展现宿城的千年文化气韵。

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当主持人询问起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陈宇涵不无骄傲地介绍说,社团每月开展至少一次活动,比如汉服知识讲座、汉服诗词大赛、国风知识竞赛等。每个学期还会举办一次大型活动,结合节日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自2017年蕲韵汉服社成立以来,至今已举办过13次大型主题活动。2023年5月,蕲韵汉服社举办了“巧手剪霓裳”活动,让社员们切身体验了传统服饰之美,感受到了中国剪纸的无穷魅力。2024年11月,社团举办了“国风运动”主题活动,让社员们体验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中华礼仪的端庄风雅,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博大深邃的民族文化,彰显了汉风之美。2025年5月,社团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汉服端午 古韵诗花”主题活动,巧妙串联起了“击鼓传花对诗词”与“手工制作端午挂饰”两大环节,让同学们于衣袂蹁跹间共赴一场千年的文化之约。

“巧手剪霓裳”主题活动
创新与融合,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蕲韵汉服社特别注重创新与特色发展。社团将校园活动与汉服文化深度融合,如“汉服端午 古韵诗花”主题活动,不仅为社员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端午习俗与诗词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社团还创建了“汉服+学科”融合模式,将学科与汉服文化深度融合,如指导学生从服饰切口开展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利用汉服剪纸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非遗文化,结合汉服知识讲解与文物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创新与融合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审美取向,探索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加入缘起:始于兴趣,续以传承
谈及加入社团的缘起,三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本身就热爱传统文化,对汉服有着浓厚的兴趣,陆昕妤更是因为一场汉服展览而开始对汉服深深着迷。她们都想了解更多汉服知识,感受传统服饰的文化底蕴,也希望通过研究汉服知识同大家一起传承汉服之美,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心力。
社团活动中的珍贵记忆
当主持人邀请嘉宾们分享加入社团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陈宇涵表示当属自己加入社团后的第一次活动——“国风运动”主题活动。投壶时屏息凝神的瞬间,古人的雅趣鲜活显现,自己不仅感受到了投中时的兴奋激动,更在亲身经历后体会到了传统游戏里蕴含的礼仪文化。李冰玉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汉服知识讲座。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呈现了汉服灿烂的发展历史,扩充了自己的汉服知识储备,“满汉易服”“扬州十日”等悲痛历史记忆的讲述也激发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陆昕妤则回忆起今年夏天举办的“汉服端午 古韵诗花”主题活动”。至今为止,鼓声戛然而止时内心的紧张与兴奋还记忆犹新。此次活动不仅让自己学习到了许多端午习俗与端午诗词,也为自己提供了一次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
困难与收获:感受衣冠形制,感知文化魅力
说到开展社团活动时遇到的困难,李冰玉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从充斥着“影楼装”“COS服”的各大电商平台上挑选到形制正确的汉服,幸好在任潇洁老师的指导下,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对于不善言辞的陆昕妤而言,要与互不相识的社员“破冰”并展开交流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薛莉莉老师的及时指导以及相同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化解尴尬的最好助力。在此之后,陆昕妤很快结交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在社团的活动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华夏衣冠之美,感知到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陈宇涵表示,加入汉服社后,每一次活动体验都让自己更接近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提升了文化素养,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为先,诚挚邀约
李冰玉表示,蕲韵汉服社招新没有严苛的要求,只要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汉服,愿意一起研究和传承汉服文化的同学都可以加入。社团也将在下个月举行大型户外活动,诚挚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踊跃报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