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二中2024年劳动课课程开设汇报材料
劳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现将我校2024劳动课开设安排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 .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务
1 .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 .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 .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 .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三、劳动课开设范围和开设时间
全校各年级学生全部开设劳动课,理论课开设在第二学期(高一下),由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志愿者组织授课,包括劳动的内涵、劳动的意义、劳动的种类、劳动技术等。实践课本科开设在1—5学期,共5个学期,校内开展个人、宿舍、教室、实验室、校园等的卫生清洁和维护;校外利用假期或节假日开展家庭劳动、社会有偿劳动和公益服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
四、劳动课时与学分分配
所有学生需修读的劳动课为6学分,其中理论课时为18课时,1学分。实践学分每学期1学分,其中每学期的1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校内卫生清洁,占0.5学分(由班级班委会成员、班主任进行核定),第二部分为校外家庭劳动(每周至少一次,学生家长提供证明材料)、公益服务劳动和社会有偿劳动(每学期至少一次,由劳动服务对象或校团委提供证明材料),占0.5学分。
五、组织实施
1. 学校成立劳动课实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职责:制定劳动课实施方案,领导劳动课的教学和劳动实践的实施。检查评估劳动课的教学质量、劳动任务的完成质量、开展评优评先等。
2 .校内劳动实践的组织实施
各年级选定一位年级副主任任组长,班主任、劳动课教师为成员的劳动实践指导小组。负责本年级校内卫生清洁的组织与实施,制定具体要求和检查评估方案,按要求进行检查、验收、评估、推优等;根据学生特点(如男女,城镇与农村、身体状况等)制定家庭劳动、社会公益服务劳动的具体要求、成绩考核标准,收集《宿州二中学生劳动课评议手册》,汇总本学期劳动课成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