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二中教师管理制度
宿州二中为了构建“职责明确、教学规范、师德严明、发展有序、问责有力”的教师管理体系,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岗位职责与安全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与事故问责
明确教师需履行教育管理与保护职责,因疏忽或过失导致学生伤害、教学事故或管理混乱的,将追究责任。
事故类型包括教育活动事故、设施事故、师生冲突等,处理方式涵盖口头批评、通报批评、行政处分(警告至解聘),触犯法律者移交司法机关。
典型案例:教师擅自离岗、体罚学生、未落实安全教育等行为均属问责范围。
课堂教学安全管理
教师需课前检查教室环境与设备安全,实验课提前制定防范措施,课堂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学校定期组织安全演习,提升师生应急能力。
二、教学规范与质量管理制度
(一)备课与授课要求
实行“超周备课”制度,教案需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
严禁无教案上课,教案需经教导主任检查签字,教务处定期量化考核。
(二)听评课与教学督导
听评课制度:
1. 教学副校长每学期不少于15节,其余班子成员每学期不少于6节,采取随机听课方式,学期末听课结果由教研室统一汇总。
2. 学科组教师听课要求:语数外教师每学期不低于15节,其余各学科教师不低于10节。
推门听课:由教研组长、学科督导组成小组随机听课,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考试与质量分析
规范考场安排、监考流程,组织期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及高考报名等工作。
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三、师德考核与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考核
依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安徽省考核办法,从政治方向、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等10个维度评估教师表现。
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优、职称评定依据,违反师德规范(如体罚、有偿补课、学术不端)者一票否决。
日常行为规范
明确上下班时间,严禁迟到早退;请假需经教导处或校长审批,病假需提供医院证明。
办公时间禁止喧哗、闲谈,保持环境整洁,节约资源。
四、专业发展与培训制度
个性化发展规划
学校指导教师制定年度专业发展计划,涵盖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目标。
分层培训体系
新教师培训:入职培训、听评课指导,帮助快速适应岗位。
全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反思、帮带网络(学科带头人带骨干教师)等形式提升能力。
外出学习: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返校后需汇报分享。
激励机制
设立教学成果奖、科研奖,对优秀教师给予物质与荣誉奖励,激发职业荣誉感。
五、管理问责与监督机制
责任追溯
对教学事故、管理失职、师德违规等行为,根据因果关系、职责范围、情节轻重追究责任,涉及校领导时同步问责。
典型案例:食堂食物中毒追究责任部门与采购人员,校外人员施暴追究门卫与责任部门。
透明化管理
教务处定期巡查教学常规,巡查结果点对点反馈并持续跟进改进。
制度特色与成效
系统性:覆盖教师职业全周期,从入职到退休形成闭环管理。
精细化:通过量化考核(如听课节数、教案字数)、流程标准化(如考试组织、事故处理)提升可操作性。
发展导向:以“双新”改革(新课程、新教材)为契机,推动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支撑:“二中因我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