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安全> 安全制度 > 内容

2025年宿州二中组织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宿州二中组织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

1. 目的:为加强学校组织活动的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宿州二中组织的所有校内、校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

3. 基本原则:活动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方安全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职责分工

1. 学校领导

校长:是学校组织活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活动安全管理工作,审批重大活动方案及安全预案,协调解决活动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分管安全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安全制度的落实,组织开展活动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参与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其他校领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负责分管领域内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安全措施。

2. 职能部门

政教处:负责统筹规划学校各类活动,对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备案,制定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对活动过程进行安全监督和指导。

教务处:负责教学类活动(如学科竞赛、实验教学等)的组织与管理,确保教学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对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指导和协调。

总务处:负责活动场地设施的检查维护,保障活动所需物资的供应,做好活动期间的后勤保障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负责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安全办: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安全保卫方案,维护活动秩序,排查活动现场的安全隐患,协助处理突发事件,与公安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请求支援。

校医务室:负责活动期间的医疗保障工作,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对活动中出现的伤病员进行及时救治,协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3. 年级组与班主任

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活动的组织协调,配合学校职能部门落实安全措施,督促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及时向学校反馈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告知学生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活动过程中全程跟班,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和行为状况,确保学生不脱离集体;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告知家长活动情况。

4. 教师:活动带队教师是活动现场安全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学生的组织指导,严格执行活动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学生遵守活动纪律和安全规定。

5. 学生:自觉遵守活动纪律和安全要求,听从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不得擅自离队或进行危险行为;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活动中如遇突发情况,应及时向教师报告,并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

6. 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活动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活动纪律和安全要求;如实向学校告知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特殊病史,以便学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三、活动分类与审批流程

1. 活动分类

校内常规活动:指学校日常开展的规模较小、风险较低的活动,如班级班会、小型社团活动、校内公开课等,由相关负责人提出申请,经年级组审核后,报政教处或教务处审批。

校内大型活动:指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由主办部门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经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校外常规活动:指学校组织的在校园周边或市内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活动,由年级组或相关部门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经政教处审核,报校长审批。

校外特殊活动:指跨地区、高风险或涉及特殊技能要求的活动,如研学旅行、野外拓展训练、体育比赛等,需提交详细的活动方案、安全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 审批材料

活动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组织分工等内容。

安全预案:应涵盖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分析、预防措施、应急处置流程、救援联系方式、疏散路线等内容。

家长同意书:校外活动需家长签字确认,明确家长已知晓活动内容和安全要求,并同意学生参加。

资质证明:涉及第三方合作的活动(如租车、场地租赁、餐饮服务等),需提供合作方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承诺书等相关材料。

3. 审批流程

申请:活动组织者提前5个工作日向相关职能部门(政教处或教务处)提交活动审批申请表及相关材料。

审核:职能部门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重点审查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安全预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合作方资质的合法性等。如有必要,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或召开论证会。

审批:根据活动类型,由相应的审批机构(年级组、政教处、校长办公会等)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活动组织者方可开展活动;未通过审批的,需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重新申请。

备案:审批通过的活动,按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如涉及校外特殊活动)。

 

四、活动实施安全管理

1. 前期准备

风险评估:活动组织者应对活动场地、交通、天气、人员等因素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在组织校外活动时,要对活动地点的地形、设施设备、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活动人数和行程安排,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并对车辆状况和驾驶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安全教育:活动前,班主任或带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活动纪律、安全注意事项、应急逃生知识、紧急联络方式等。通过主题班会、讲座、视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教育学生在活动中遵守秩序,不拥挤、不打闹;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正确逃生和求助;牢记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等。

物资准备:根据活动需要,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急救药品和器材、通讯设备等物资。如在体育活动中,准备好护膝、护腕、急救箱等;在野外活动中,携带地图、指南针、对讲机、急救药品等。同时,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场地检查:活动前,后勤处和保卫处应对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物,设施设备完好、运行正常。如检查操场跑道是否有破损、舞台搭建是否牢固、电气设备是否安全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应及时进行整改或更换,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2. 现场管理

人员管控:活动开始前,班主任或带队教师应认真清点人数,确保学生全部到齐。活动过程中,采取分组管理的方式,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员的纪律监督和联络工作。带队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确保学生不脱离队伍,不擅自进行危险行为。例如,在参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时,要求学生跟随队伍有序参观,不得随意离队或触摸展品。

交通与饮食安全:校外活动如需乘坐交通工具,必须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运输公司,并签订运输合同和安全责任书。活动前,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车辆性能良好;活动中,要求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得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乘车安全教育,如系好安全带、不随意在车上走动等。在饮食方面,选择卫生条件合格的餐饮单位,确保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学生食用生冷、变质食物,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天气应对: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整活动安排。如遇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雷电等),应及时取消或推迟活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活动现场,设置必要的避雨、遮阳设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例如,在举办运动会时,如遇突然降雨,应及时组织学生到安全场所避雨,并对比赛项目进行合理调整。

3. 过程监督

专人监督:学校政教处或相关职能部门应派专人全程参与大型活动和校外活动,对活动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确保活动按照安全方案有序进行。

汇报制度:带队教师应每小时向学校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安全状况,如遇突发情况,应立即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活动期间的联络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值班制度:学校在活动期间应安排专人值班,负责处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与活动现场保持密切联系。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值班记录。

分享到: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