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二中新课程新教材学科备课规范要求
(2025年1月修订)
一、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促使每位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培养上得到相应提高和发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将学生的认知特征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体现学科特点和价值,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制订具体可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将学生零散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知识、通过活动体验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运用探究、交流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等方式落实学科学科核心素养。
(四)重视知识有效运用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也要引导学生从学科的视角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效运用学科知识,完善学生认知体系。
(五)激发学生能动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理解学科核心观念,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要有新颖性、兴趣性、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格式化。
二、基本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确定学段、主题、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确定学科知识的深广度。根据学科知识的选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科观念。
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选择能反映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真实情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突出知识建构过程,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学规划。可以先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目标和单元教学内容拆解分成每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每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四)教学用具和素材的准备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基本步骤
(一)备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的基础。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一是通过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理解学科课程目标体系;掌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二是通过课程标准具体落实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的内容要求,准确理解内容标准中每个条目中行为动词的水平、知识的内涵。
(二)备教材
备教材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潜心钻研,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要了如指掌;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解决疑点,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是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不同知识内容中蕴含的学科价值,明确本节内容的“承上启下”。二是准确把握本节教材重难点,领会教材中不同栏目的教学功能,创造性处理使用教材。三是研读教书用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特点。四是关注不同版本教材,根据学情整合不同的教材资源,注意教材二次开发,让教学设计更具个性化。
(三)备学生
备学生是贯穿课程全过程的活动,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的极为实用且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批改预习作业或者是批改微课的进阶练习,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查阅上次该内容教学的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时疑难点。三是结合教学经验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求,也要关注不同水平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四)备教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随机应变,做到“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和谐统一。
(五)写教案
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为主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要有具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和反思,并记录在教案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鼓励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特点的教案形式。